邵陽新聞網(wǎng)7月16日訊(通訊員 匡后麗)七月正值盛夏,高溫、高濕與頻繁降雨交織,為多種健康風險提供了適宜的滋生環(huán)境。作為疾控中心公共衛(wèi)生專家,結合季節(jié)特點,我們梳理了本月需重點關注的健康隱患及科學防護措施,助力公眾安全度夏。
腸道傳染?。壕琛安目谌搿?/strong>
高溫高濕環(huán)境下,食物腐敗速度較常溫加快3-5倍,涼拌菜、海鮮等生冷食品易被沙門氏菌、痢疾桿菌等致病菌污染。手衛(wèi)生不佳時,感染細菌性痢疾、感染性腹瀉的風險顯著上升。
防護核心在“阻斷入口路徑”:食物需徹底煮熟,尤其是肉類、海鮮等易攜帶致病菌的食材;剩菜需冷藏保存(≤4℃),食用前徹底加熱(中心溫度≥70℃),反復加熱不超過1次;飯前便后、處理食材前,用肥皂流水洗手至少20秒。特別提醒,霉變水果即使去除腐爛部分也不可食用,其霉菌毒素(如展青霉素)可能已擴散至整個果實。
蟲媒傳染病:筑牢“防蚊屏障”
本月蚊蟲(伊蚊、庫蚊)與蜱蟲進入活躍期,登革熱在東南亞地區(qū)持續(xù)高發(fā),我國南方省份存在本地傳播風險;乙型腦炎主要通過庫蚊傳播,兒童為易感人群。
防制關鍵在“源頭控制”:每周清理家中積水(如花盆托盤、廢舊輪胎、空調(diào)接水盤等),破壞蚊蟲孳生地;戶外活動時穿淺色長袖衣褲,暴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(DEET,濃度20%-30%)的驅蚊劑,兒童使用濃度不超過10%,2月齡以下嬰兒禁用;8月齡以上兒童需及時接種乙腦疫苗(基礎免疫為8月齡、2周歲各1劑),形成有效免疫屏障。被蜱蟲叮咬后,需用細鑷子貼近皮膚垂直拔出,避免擠壓或扭轉蟲體,傷口用碘伏消毒并連續(xù)觀察14天,若出現(xiàn)發(fā)熱、皮疹等癥狀立即就醫(yī)。
兒童健康:守護“薄弱群體”
5歲以下兒童是手足口病、皰疹性咽峽炎的高發(fā)人群,托幼機構易出現(xiàn)聚集性疫情。這類疾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播,患兒口腔、手足出現(xiàn)皰疹時傳染性極強。
防護要點:兒童玩具每日用含氯消毒劑(有效氯500mg/L)擦拭消毒,餐具煮沸消毒15分鐘;發(fā)現(xiàn)皰疹、發(fā)熱等癥狀立即居家隔離,至癥狀完全消失后7天方可復課,避免交叉感染;托幼機構需嚴格落實晨檢制度,發(fā)現(xiàn)病例及時啟動班級停課及環(huán)境終末消毒(含氯消毒劑1000mg/L)。
同時,暑期兒童意外傷害風險陡增。家長需避免兒童獨自靠近池塘、河流等水域;家中藥品、清潔劑需上鎖存放,標注清晰;乘車時使用符合年齡的安全座椅,未滿12周歲兒童不得乘坐副駕駛位。
高溫與飲食:防范“隱形殺手”
熱射病是高溫下的致命威脅,并非僅見于戶外,部分病例發(fā)生在通風不良的室內(nèi)(如老年人家中)。當核心體溫超過40℃且伴意識模糊時,死亡率可達50%以上。預防需保持室內(nèi)通風,使用風扇或空調(diào)調(diào)節(jié)室溫(建議26-28℃);避開12:00-16:00高溫時段外出,戶外工作者每30分鐘補水100-200ml(淡鹽水或含電解質(zhì)飲料),忌用酒精和冰飲快速降溫。
食物中毒本月高發(fā),野生蘑菇誤食是“重災區(qū)”——我國毒蘑菇種類繁多,部分與可食用品種外形相似,且尚無特效解毒劑,致死率高。建議不采、不買、不食野生蘑菇;家庭烹飪需做到生熟砧板、刀具分開,避免交叉污染;外出就餐選擇衛(wèi)生評級B級以上的餐廳。
特殊提示:洪澇與三伏養(yǎng)生
部分地區(qū)洪澇后,水源易被病原體污染,飲用水需煮沸1分鐘以上或使用含氯消毒劑(如漂白粉,余氯含量≥0.5mg/L)處理,嚴禁飲用生水;避免直接接觸污水,接觸后立即用肥皂清洗,以防皮炎;清理環(huán)境時重點清除積水,降低蚊蟲密度。
7月20日入伏后,寒濕體質(zhì)人群可科學采用“冬病夏治”:哮喘、鼻炎等虛寒性疾病患者貼三伏貼需在正規(guī)醫(yī)療機構進行,皮膚過敏、發(fā)熱及孕婦禁用;艾葉加花椒煮水泡腳(水溫40-42℃)可輔助驅寒,每次15-20分鐘,避免燙傷;飲食可按“初伏清熱(綠豆湯)、中伏健脾(三豆飲)、末伏補陽(姜棗茶)”調(diào)理,忌過量食用生冷食物。
七月健康防護需“抓重點、重細節(jié)”。公眾應結合自身情況,強化手衛(wèi)生、落實防蚊措施,科學應對高溫,關注兒童安全。如有不適,及時就醫(yī)并主動告知流行病學史,助力早診早治。讓我們共同筑牢健康防線,平安度夏。